“江苏最美人物”黄强:毫厘之间尽显匠心精神

长三角影响力
2022-02-23

人物名片

黄强,男,39岁,中共党员,江苏张家港人,2000年8月参加工作,江苏省港口集团苏州港张家港港务集团门机司机,“黄强组”组长。

黄强20余年坚守港口门机岗位一线,执着理想恪守信念,苦练技术开拓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港口产业工人的杰出标杆,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最美港口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等80余项荣誉。近日,黄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人物”荣誉称号。


“很好,试用成功了!”6月12日晚,在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14号码头泊位,门机司机黄强带领团队最新研发的铜精矿“并靠外过”工艺首次试用成功。

只见驳船靠在大轮外档,过驳皮带机放在大轮卸货的仓口位上,犹如架起一座“天桥”,黄强操作门机抓取物料后直接向过驳皮带机料斗进行供料,实现了船与船直接进行货物过驳。

黄强说:“和传统过驳方式相比,新工艺节省了岸线资源,减少了货物抓取转运过程的货损,更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从业21年来,从学徒成长为专家,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黄强扎根于港口一线的热土之上,不断突破装卸工艺瓶颈,用平凡的力量塑造一名港口产业工人的匠心人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门机司机,我想的事情很简单,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黄强说。

坚守21年,立志做最好的门机司机

“你玩过娃娃机吗?我的工作和抓娃娃差不多。”站在长江边的码头旁,黄强指着远处矗立的一排“巨兽”,向记者热情介绍。

黄强说的“抓娃娃机”,是50米高的门机,操作员需要在距离地面20多米的操作室里,仅凭操作杆和脚踏板起吊货物,难度可想而知。黄强却能让这些“巨兽”乖乖听话,做到货物零损耗,这份操作自如的精湛“功力”,他修炼了21年。

2000年,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毕业,成为了张家港第一批具有全日制中专学历的门机司机。第一次爬上门机驾驶室时,他便暗下决心:要当最好的门机司机。但自己动手操作时,门机这钢铁“巨兽”却给他来了个“下马威”——钢丝绳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钩头晃来晃去,与老师傅们钢丝绳“一条线”相差甚远。

黄强心里明白,掌握技能只能靠“笨办法”,就是不断练习。每次作业结束,别的学员下机休息了,他依然留在门机上,反复练习启动、运行、停钩、稳钩。为了快速提升技能,他用两个水桶盛满清水,来来回回地练习整套动作。

“门机司机的工作环境艰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干,而黄强不一样。”张家港港务集团起重操作部经理邱新忠告诉记者,门机司机是港口一线的主要成员,人民的财产、工人的安全、码头的产量,都在门机司机高悬空中毫厘必争的操作之间,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开始学习到2个月做散货、3个月做袋装货、5个月做件杂货、半年做设备、一年做全部货种,黄强打破了以往新司机“1年散货、2年袋装货、3年件杂货”的常规,实现从散货作业直接到件杂货作业的“跳级”跨越。

修炼好技能的同时,黄强开始有了更多思考。在当时,门机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靠门机司机自己摸索。黄强认真收集来港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结合实操经验,选取港口作业中存在一定难度的货种,把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独创出以“稳、准、快,一钩准、无声响”为精髓的“黄强门机操作法”。如今,这本“宝典”已成为门机司机学习技能、提升水平的基础教材,更成为重难点作业的标准流程,为港口专业人才培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严师带高徒,传扬工匠精神

2003年,21岁的黄强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张家港港务集团当时最年轻的班组长。

“刚开始压力很大,没有管理经验,怎么管?管成什么样?我心里没底。”重任在肩,黄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班时间是7点上班,他就5点30分就到岗,夜班下午6点上班,他就下午4点30分到岗。“提前进行分工,准备各项工作,是我这个当组长该做的。”黄强说。如今,他的班组始终保持着部门乃至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装卸质量最优、全年安全零事故”的卓越成绩。

工作上,黄强推行工作日志记录评分及公示体系,激发班组活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生活中,他导入班组亲情文化,将组员拧成一股绳。“一方有难,八方助;一方有喜,八方贺”的真情彰显了团队的和谐,一来二往的业务交流和情感沟通,让班组成员对黄强信赖有加。

人心聚起来了,对于扶持新人成长,黄强也毫不松懈。说起这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师父,黄强的徒弟陈莉芳用“严管厚爱”来评价他。

“偷偷掉过眼泪,也尝到了成就感的滋味。”陈莉芳介绍,在师父的帮助和指导下,她作为港口唯一的女门机司机,克服了许多困难,技术走上正轨、信念愈发坚定。

“对他就一个字,服!”黄强的另一位徒弟吕辉笑着说。在现有“黄强门机操作法”基础上,黄强归纳、提炼、推广各岗位先进工作法、操作法和优质服务经验,通过授课培训、模拟练习、导师带徒等形式,引领了许多员工的技能成才之路。

“希望我的徒弟们一个个独当一面、传扬港口人的‘工匠精神’,对这份港口事业赋予的光荣和梦想,我始终心怀感激,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永远奋战在前。”黄强说。

攻关“卡脖子”难题,助力“中国制造”远航

面对港口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日新月异,黄强深知要跟上时代的浪潮,仅靠提高操作技能远远不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向技术难关的攻克、装卸工艺的优化上来。

2012年,以黄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成立。“对于港口企业来说,一个工具的小小改良和革新,都能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巨大作用。”黄强说。

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黄强一次次挑起大梁,奋力突破装卸工艺瓶颈,助力“中国制造”向全球远航。

2017年,张家港港务集团承接了“一带一路”重点工程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的重要基础物资——水泥制品的装船任务。由于水泥预制梁体积较大,纯水泥浇铸而成的边缘稍一碰擦,便会造成工残。

为了破题,黄强每天蹲守在作业现场,观察每一个起吊的运动轨迹,动态记录每一次作业的详细参数,成功找到了“重心”所在。重心不稳是问题的根源,牵住这个“牛鼻子”,黄强反复试验、优化总结,最终形成了预制梁作业门机操作“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和“一次到位松关法”,攻克了预制梁易碰擦难题,弥补了港口预制梁作业短板,有效保障了“一带一路”物资的顺利装船出口。

此外,他针对出口印尼的高档马口铁总结出“连点操作法”,做到“像做豆腐一样做马口铁”,赢得外国专家的高度赞赏;针对出口越南平均单件重量超40吨的化工设备,创新形成“慢档同步吊装法”“跟随稍带刹车旋转法”,做到“像堆积木一样做大型设备”,完美完成装卸任务。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黄强工作室已累计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并获得行业高度肯定,通过革新,一批又一批“中国制造”“苏州制造”通过黄强工作室的精心操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杨溢 苏报见习记者 陈梦娇)

长三角尾图.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