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当在人民大会堂听到李克强总理说,“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时,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几天,我们教育界别委员讨论最多的话题,还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不少同行认为,自去年“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们国家1.56亿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教育状态有了明显改变,读书郎本该有的样子正在慢慢回归。但必须看到,过去半年“双减”更多是靠刚性政策的规范,如今进入深水区,又该如何有序推进呢?
可以从需求侧入手求解答案,也就是家长为何如此青睐高收费的校外培训。表面答案恐怕是,尽管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校外培训机构更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同样的道理,“双减”后孩子们在学校时间长了,如果教学水平没能同步提高,那学生与“蹩脚”老师在一起时间越多,收益就越小。
这就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不妨以此次“双减”为契机,鼓励教师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与课后服务水平,通过整体抬高教师水平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保障教师待遇,减轻教师负担。
如果往深处思考,我们常听到家长“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类充满焦虑感的话,背后暴露出的是现行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未来,还是要进一步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逐步转变过往简单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要想改变家长的心态,还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改变。随着我们国家进入新阶段,如果那些没读上名校、没考入大学的孩子也能用其所长拿到较高薪水、获得较高认同,就能有效消除家长的焦虑,营造更有温度、更适合育人的教育新生态圈。
(戴立益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