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丹心 翰墨情缘——浅析中医与书法

长三角影响力 白芷
2022-04-03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这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形成。

世上没有另一种这样的艺术——以点线摄万变,以笔墨解世界,尽情挥洒黑白之妙,抒赋诗词之乐。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呈现和光耀,她总是激起各类生机盎然的绚烂景象。这就是书法,或者说是书法艺术。

书法是从甲骨文演变而为篆、隶、楷、行、草诸体,以笔法、墨法、章法等创作理论,充分展现了苍劲古朴、清秀洒脱、粗犷豪放、疏朗空灵等不同的抽象意念。欣赏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这一神品于用笔上中锋与侧锋的穿插变化,将中锋与侧锋交融成一个整体,而运笔的转折,丝牵与映带,既丰富又自然,既生动又精练既漂浮又有力其字势大、小、正、侧、俯、仰,千姿百态,布白则以疏朗为主加以微妙的疏密松紧之变化,让观赏者能体验到书家潇洒俊爽,飘逸遒没的书风。   

书法艺术的本身是线条艺术,在点画线条的浓淡,粗细,黑白,刚柔等变化中表现出笔法和墨法的特殊韵味。古人云:“不知笔法,安知墨法”,“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古代书论中“运墨而五彩具,是为得意。”以后的书法理论中又有“七墨”“六色”“五彩”之说。这一切都表明书法具有作为线条艺术同时具有独特的笔墨韵味,在书法欣赏与书法实践中品味书法艺术里黑白相随,虚实相生,浓淡相配,刚柔相济,徐迟相合,点线相依整体的艺术之美。   

再来谈谈中医。医 “治病工”是她最原始的解释。着一解释简单明了而切中要害,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医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医”的解释就不再那麽简单了。“学不博而为医难矣”,没有很深的文化功底及悟性,想在杏林中漫步,谈何容易!         

书法就是书法,中医就是中医,她们完全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中独领风骚,缘何把她们写在一起呢?

读到这儿,读者也许已经明白,书法与中医均为中华文化花园中的两支奇葩,从她们被植入这一片沃土的那一刻起,就必然绽放出同样美丽的花蕾。书法与中医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即她们在未进入研究、未进入自觉之前而自发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人所用。这一点很普通,却至关重要。

人食五谷,总会生病,于是医生这个职业很快确立了她的地位:周代就有了具体的医疗机构及制度;汉代即出现了张仲景这样的大医,随后的李时珍、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等等,一代代苍生大医的形象,使灿烂中医药文化永远地在历史画卷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与中医的发展相比,书法的步伐显然要迈得慢了。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程度不及医学吧。所以书法艺术的自觉,直到唐代才有所体现。基于当时书画鉴藏已成风气,同时书法盛行,有把书法涵括进来的审美风尚。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书法大家为主要先驱,书法史上开始有了书法理论的概念。

到了近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医与书法在新的土壤的滋养下,都进行着新的探索与发展从中医与书法的历史上看,她们走过的道路靠的很近,而当你深入她们就会发现,她们的内涵与外延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众所周知,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要想具有中医的悟性,必须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古代哲学知识,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要想真正地济世活人,在医学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吾幼年学书,四十余载,而叩入杏林尚只二十岁。徜徉其间,深得其乐。忽一日,吾师所启,感其二者相通之处,故以拙笔记之。

责任编辑:刘吉祥

长三角尾图_副本.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