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导针药结合"理论要点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同时使用超导药物和针灸两种治疗措施,达到疗疾治病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治疗效果,诸多研究者以"针药结合"理论为指导,结合新型材料和工艺,不断研发药械组合的新型针灸工具,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应用于新型针具研发的热门材料之一,本研究成果在系统进行"针药结合"理论溯源基础上,综合文献详细论述了纳米技术和材料与针灸相结合研发新型纳米针具的进展,并从纳米技术的选择和负载药物的选择两方面对"超导纳米药针"的研发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历时近3年,首创“超导纳米电子传感针灸针(针药结合)”再获得新成果,近日,由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刘吉祥教授研制成功,为研究针灸治病机理提供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关于在非遗“刘氏针灸”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研究、开发新型高科技产品“超导纳米电子传感针灸针”的初步设计与构思:“超导纳米电子传感针灸针(简称:超导纳米针灸)”是通过高压电子传感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制作成“纳米传感针”,针头类似一块小小的晶片方块,上面布满了密密的、细到看不出来的小针,将这个小方块呈15----45°的角度在需要治疗的部位或者疼痛病患处,进行“纳米传感针灸”治疗,实现“无针”针灸,通过电子生物传感直达肌筋膜层,轻轻松松完成治疗,而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其优点:针尖直径控制在80微米,无创伤、不出血、快速、安全、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该针具不仅有达到普通针灸同样的治疗效果,更能彻底精准解决肌筋膜引起身体疼痛的问题。
主要应用领域在医院、诊所、中医馆等医疗机构中医理疗、针灸医疗服务,“超导纳米针灸”医疗技术,在传统针灸界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目前准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不久“超导纳米针灸”将进入医疗市场,替代普通针灸。
医疗市场产业前景无限,电子产业代表过去,IT产业代表现在,纳米医疗技术则代表着未来。这一新型高科技“超导纳米传感针灸”技术发展起来,或许今后某一天我们会再也看不到那些扎针灸的场面了!当然,要传承、创新、研究、开发“超导纳米针灸”技术,还需要纳米、医学领域的专家团队共同研究、技术攻关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才有可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这一目标,更好地服务临床与人民生命健康。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刘吉祥教授介绍,该团队一直致力于将纳米电子传感技术运用于中医药科技创新,在全球首创“超导纳米电子传感针灸针(针药结合)”,获得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团队历时近3年,首次在针灸针上制备了一种新型超导纳米晶体管电子传感器,可以对针灸治病过程中涉及的大部分物质进行活体原位检测,后续将进一步阐释针灸治病机理,助力推进中医针灸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记者了解到,与此同时,团队还与该校药学专家团队合作,发展了多种生物传感器用于中药川草鸟、白芷、厚朴等有效活性成分及重金属含量检测,并开发出一种纳米电子化学草药传感器,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设计相应的DNA探针,实现对珍贵中药材及其混伪品的快速鉴别,助推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客观评价中药材质量状况。
据悉,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刘吉祥教授带领团队聚焦生物电子传感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研究,围绕“纳米电子生物传感中医药”,开展了电子、纳米、晶体管、超声等多领域交叉研究。“团队一直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研攻关,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刘吉祥教授表示,在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纳米电子生物传感奋进的方向。下一步,团队拟与企业合作,申报建设基因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工程研究中心,更好的服务临床与人民生命健康。
责任编辑:白芷